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割裂的亲情如何从“拉黑”走向和解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04 01:31:45 | 记者:侯金亮 | 编辑:李平

其实,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什么是不能沟通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亲人之间坦诚相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就能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弥合割裂的亲情、重塑家庭伦理的必由之路。

这两天,一篇长达15000字的《一个普通北大人的命运与冒险》在网上流传,文章讲述了王猛(化名)与父母长达30多年的情感纷争。12年前,王猛就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认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肆意操控”毁了他。王猛是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本科生、美国名校研究生,这么优秀的一个学子在网上写万言书“讨伐”父母,公开与父母“决裂”,引发舆论热议。

近年来,类似“拉黑”父母的悲剧时有发生,也揭示出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型亲子关系的冲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就该“包办”自己孩子的一切。他们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当成自己的延伸,尽一切努力让孩子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意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很多家长只注重成绩,却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关注和人文关怀。在一些家长看来,不管如何教孩子,只要孩子考上北大、清华,毕业后进一个好单位,就是成功。这样“强扭”式的教育观必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两年前,“虎妈”“狼爸”的现象就曾引起过热烈讨论。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对子女较为严厉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对此,教育部专门印发的相关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并要求广大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对于一些家长来说,的确到了放低姿态用平等的视角来理解孩子的时候了。

当然,要化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最终还需要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矛盾都可以在对话中解决。问题是,情感沟通的不畅如今已成为横亘在家长和子女之间的鸿沟。像王猛那样“讨伐”父母的年轻人虽然是极少数,但在朋友圈“拉黑”父母的却不少。相关调查显示,在18到29岁的年轻人群体中,有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而在46岁以上的父母中,有49.2%的父母把微信看作是与子女交流的主要渠道,其中有36%的父母,会认真看孩子所发的每一条朋友圈。在一定意义上,微信“拉黑”父母现象暴露出的是亲情交流的危机。从微信交流障碍中,我们能够窥见现实中的代沟正在让亲情愈加疏远。

最近有款《旅行青蛙》的游戏比较火,一只小青蛙快速虏获大批年轻人的欢心。几乎是一夜之间,在朋友圈随处可见“父母们”在晒自己养的青蛙,顺便交流育儿心得。有网友写了一篇名为《“蛙儿子”还会寄明信片回来,我们朋友圈却要屏蔽父母》的帖子,引起很多人共鸣。文中提到:“小蛙寄来的明信片,就好比是我们平时发的朋友圈,父母通过这个‘明信片’看到了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回一句‘玩得开心’,有时候连点个赞也羞于表达,生怕打扰了我们的生活。”

正如有人所说:“这一代年轻人,是到了原谅父母的时候了。”作为子女,有必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换一个角度来看父母的爱,理解父母之爱的局限性。总之,要让“拉黑”父母的悲剧不再上演,最终需要父母和子女之间来一场和解。其实,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什么是不能沟通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亲人之间坦诚相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就能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弥合割裂的亲情、重塑家庭伦理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