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体> 文化 > 正文
扶贫这面镜子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02 01:19:18 | 编辑:李平

渝江阳

《情曲如愿》  姜祖清 著

2017年7月版  中国文联出版社

深入农村,到最基层的地方去看看扶贫的面貌,重庆本土作家姜祖清所著文集《情曲如愿》可谓是一面镜子,照出许多令人感慨万千的现实场景。

扶贫不是简单的送温暖,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这里面有政策,有民情,还有五味杂陈的人世百态。

作者姜祖清长期在民政和扶贫部门工作,对贫困村的大小事务有充分感受。也因工作关系,经常与群众接触,了解民意,积累了不少素材。《情曲如愿》中,他艺术地回答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把握或注意的问题,也由此描摹出一幅当地民情、民俗的风情画卷。

在这本文集中,小说《县长慰问记》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偏远深山贫困群众的一种关心和问候。作者描写了某贫困村村主任把自己本不该享受慰问款物的小舅子定为了慰问对象。当县长与其握手时,见到了他“脖子上的项链、手指上的金戒指”,听到了慰问现场广大群众不满村主任确定人选的声音时,立刻引出了矛盾。

这种矛盾也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当被慰问对象不准确时,应如何处理?小说写到此,没有把疑问留给读者,而是塑造了一个当机立断的父母官。县长采取紧急措施,增加了慰问一户被群众公认的贫困群众。而此时,群众的声音依然如潮水,作者在结尾文学化地描绘了这声音,这是饱含敬佩、歌颂公正的声音。

写扶贫故事,并不就事论事,而是折射出人民的愿望,展现政策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起到鼓与呼的效果,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该书中另一篇小说《并非迟到的爱》,触及到当下在扶贫过程中十分敏感的话题,即一些已经脱贫的群众,依然在享受扶贫优惠政策,如何“劝退”他们,是一门艺术。于是,作者描写了一位退休女教师受到脱贫攻坚战的感召,回到家乡,协助政府做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群众不再享受扶贫优惠的工作。不难看出,绝大多数贫困群众是纯朴的,是有觉悟的。他们贫困时,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不贫困了,没有忘记党和政府。

除了小说外,书中还有诸多散文,围绕着扶贫这一主题展开。炊烟四起的乡村风貌里,还有许多老百姓具体的难题,比如,如何解决贫困山区群众饮水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如何为高山搬迁的贫困户解决就业等,田坎之中,是作者不尽的沉思。

《情曲如愿》宛若一首民歌,吹响在广袤大地上。勤劳、淳朴的农人,在时代变迁中经历的乐与痛,在春风化雨般的政策下经历的蜕变,给我们诸多感慨。文集中塑造的领导干部,颇有典型性,尤其是作为区县乡镇领导干部,如何灵活稳妥地处理一些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作品中提供了处理的方法和工作经验,可做借鉴。

扶贫济困,如春风化雨,洒落在我们心里。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