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涪陵 5年投入182亿元 实施好六大民生工程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1-27 03:08:19 | 编辑:李平

涪陵两江交汇 摄/李辉

涪陵高山湾交通枢纽 摄/李辉

涪陵区办学模式改革师徒赛课

百胜镇双河污水处理设施

江东新村廉租房小区

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涪陵区近5年来总共投入了182.04亿元,每年滚动实施安居、畅通升级、环境综合整治、文化教育、健康养老、饮水提升六大民生工程,让老百姓不断提升获得感。

1 创业带动就业 让百姓就业有了保障

39岁的韩俊杰曾在南川五七煤矿职工医院工作,2001年下岗后,先后从事过社区医生、护工等工作。2010年到北京学习专业催乳知识,获得高级催乳师职业资格证书。后来又被推荐参加了重庆市家政服务员师资、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师资与考评员培训,并获得相关家政服务教师资格。

2016年,韩俊杰到香港学习归来后,在涪陵创办了香港艾妮母婴会所,专门进行产后康复、小儿推拿、乳腺护理。同时,还培训出催乳师20余人,带动了1000余名涪陵区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民工就业或创业。

据统计,仅近3年,“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所新办的企业全区就有数千家,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了20340人。”涪陵区就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其中职业技能培训6939人、创业培训5513人、企业职工培训1868人,为3918人城乡大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新就业适应性培训,为2102名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培训,同时还为3380名大学生提供GYB、SYB创业培训,为13596名农村劳动力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中贫困劳动力609人)。

在提供创业和就业培训的同时,涪陵区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累计发放政策性扶持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直接扶持了2676人(户)创业或扩大创业,带动2万人以上实现就业。

与此同时,涪陵区还通过发放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扶持就业创业各项补贴资金1.3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城镇新增就业102221人,新增创业35450人(户)。

2 教育均衡 让百姓享受优质教育

让老百姓的孩子能读上书,并逐步享受到均衡的优质教育,这是涪陵区在教育民生保障上所作的努力。

为保障教育民生,涪陵区先后投入19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4所,建成校舍面积达43.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3.6万个,新增寄宿生床位1.8万个。其中新建标准化中小学校14所,新建公办幼儿园16所。同时,涪陵区还为每所学校按相关配备标准配齐配足了各类教学设施设备。在保障均衡教育中,近年来,涪陵全区新改建实验室197间、功能室373间,配备教学仪器设备97万台(套、件),新增图书140万册,更新课桌椅(凳)8.6万套、黑板5320块,使城市农村设施设备一个样,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在促进教育均衡中,涪陵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目前,全区中小学百生计算机拥有量分别达到11.1台和9.6台;并采取“1+3”模式,2所城内优质学校带动6所农村薄弱学校,开展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学;15所村校实施了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在保证适龄人口入学需求的基础上,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在办好教育民生实事,让百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中,涪陵还从提升师资水平入手。全区先后培养市级以上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337名,建立起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32个;在保证农村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中,加大了农村教师的配置和培养,公开招聘乡村教师624名,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配备,为农村招聘音体美等专职教师、幼儿园专业教师204名。

目前,涪陵区农村的优师比例增大,通过“梯级培养工程”,已评选出乡村名优干部教师1236人,乡村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1名,市级优秀教师7名,区级科技拔尖人才5名、学科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554名。

办好教育民生,让老百姓逐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具体体现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017年,涪陵区小学生学科良好率达98.2%,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中考合格率达84.02%,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高考一本上线达2027人,位居全市第5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比例超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年均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1.2万人。

3 建廉租房、公租房和改造危旧房

让百姓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这是老百姓最起码的民生需求。在保障这一民生需求中,涪陵区通过建廉租房、公租房和改造危旧房等,使老百姓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涪陵江南17.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居住了约37万人口。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形成了人民西路、人民东路两个集中连片的城市棚户区。在解决百姓住有所居的民生需求中,涪陵加大了棚户区改造这一民生实事的进程。

原家住涪陵敦仁街道凉厅子街79号1-5-2号的陈定兴原房屋是棚户区,2017年9月,在棚户区改造中,他家利用货币安置款,在涪陵区政馨苑2号楼8-2购买了一套97平方米的新房,改善了居住条件。

“2017年,全区完成了2580户共31.68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涪陵区建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区已累计实施了71.33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已让6505户棚户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在满足百姓住有所居这一需求中,涪陵还极力解决最困难这一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2017年,全区竣工杨树新村、巨柳新村廉租房共11.5万平方米、1732套;同时,通过建公租房,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近年来,已累计为百姓提供公租房、廉租房房源193.31万平方米、33283套。

在解决农民住有所居问题上,涪陵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住房条件。

南沱镇石佛村4组邓思友家是建卡贫困户,一家4口居住在不到80平方米的D级危房里。2016年,他家被纳入了D级危房改造,通过政府补助和自筹部分资金,新修了包括厨房、3间卧室、客厅、卫生间等功能完善的新房,还配套了40多平方米的生产用房。

“仅在2017年,全区就改造了像邓思友家这样的农村D级危房3017户。”涪陵区建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区建卡贫困户存量D级危房已全面解决,2018年将对全区剩余的2300户低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存量D级危房全部改造完。

通过持续几年的努力,目前涪陵全区已基本满足老百姓“住有所居”需求。

4 畅通农村公路

百姓出行不再难

涪陵增福乡永红村的建卡贫困户余峰前些年一家人靠在4亩地上种点粮食、养10余只家禽和1头猪维持生计。

近两年来,他家不仅脱贫,还逐渐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一年养殖出栏增福土鸡800余只,自建的25亩鱼塘年销售清水鱼2万余斤,还养了9头猪、种了7亩地的粮食和蔬菜等,全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万元。

“我家能够稳定脱贫,并走上致富路,全靠村里的公路修好后,使这些农产品能够卖出去。”他说。

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这一民生工程在增福乡搞得火热,让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据统计,全乡共建成通达公路10条、48公里,通畅公路7条、58公里,修建便民路82公里。

同时,涪陵区在解决农民出行难上,坚持做好农村公路通畅和撤并村通达公路这一民生实事。几年中,共新完成撤村通畅和撤并村通达工程597公里,行政村客车通达率100%,实现了所有村的通畅。

在解决城市交通这一民生实事中,涪陵以公交便民为抓手,满足城市居民的便捷出行需求。近年来,涪陵区加快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区和全国公交都市,公交运行区域实现江南城区、涪陵新城区、工业园区及街道办事处全覆盖。公交车辆由215辆增加到475辆,公交线路由24条增加到47条,公交日均客流量由16万人次增加到30多万人次。群众对公交的满意度测评达到了90%。

通过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农村公路畅通,让涪陵老百姓出行不再难,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大民生工程提升群众获得感

近5年来,涪陵区投入182.04亿元持续实施六大民生工程后,有效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4个,建成乡镇二、三级污水管网220公里。

安居工程——共新建安置房207万平方米,旧城棚户区改造71.33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12899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12663人,建成集中安置点142个、农民新村6个。改造更新老旧住宅电梯113台,老旧住宅消防设施改造268幢,弃管小区电力设施改造88个。

畅通升级工程——共建成投用高山湾交通枢纽工程;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1条,新增(更新)公交车260辆;建成14座人行过街设施;改造人行道24条、车行道24条,新建、改造公厕76座、垃圾站23座;建成投用公共停车场12个,新增停车位4400余个;完成村社便道585公里、撤并村通畅工程597公里,安装防护栏387公里,实现农村客运通达“双百”目标。

文化教育惠民工程——共建成校舍及运动场59.6万平方米,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爱心午餐计划,累计惠及贫困学生8.74万人次;建成菜市场10个、社区超市10个;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6564人,发放扶持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送文化下乡3480场。

健康养老工程——免费完成孕妇产前出生缺陷筛查1.1万例、残疾儿童矫治手术180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50人、残疾家庭无障碍改造281户;宫颈癌免费筛查62263人,乳腺癌免费筛查41345人。

饮水提升工程——共解决16.95万名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红层找水打井3700口;整治山坪塘8919口。

赵童 刘玉珮 图片除署名外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