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江山诗意当珍惜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1-17 01:15:40 | 编辑:王俭林

我一直觉得,重庆的本质是诗意的。不管是两江交汇的重庆主城,还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江山的大重庆,都是一首首山重水复、情致悠远的诗。

2017年《重庆日报》的“重走古诗路思君下渝州”系列报道,更加印证了我的看法。当手捧这本编印精美、汇集报道成果的书《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时,不由感叹,这是一次多么重要、多么有价值有深度的文化寻踪呵!记者们以对母城文脉的虔敬之心,用4个多月时间走遍巴山渝水,为我们钩沉出一幅重庆古诗路的全景记忆。

对于重庆的诗歌史,我们曾经是茫然而懵懂的。我们为重庆的大山大水而自豪,长江三峡、乌江画廊、天坑地缝、金佛山,谁都能说个子丑寅卯。但一提到重庆的古诗,就有些怯场了,只能喃喃背诵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最多再添上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也许重庆古为巴国的缘故,有时,我们潜意识就把自己定位成了“下里巴人”,将重庆定位成了一座水码头。下里巴人自然与阳春白雪绝缘,水码头自然只有火锅店的喧哗,没有明月与诗歌,甚至没有乡愁的记忆。

事实上,重庆自古迄今,一直为诗歌所浸润。这种浸润的底蕴来自山环水绕。重庆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江大河流贯全境,这样的形胜之地,自有一种雄浑、神奇的气韵,充塞天地之间。非山水不能邀约诗人,非长歌不能驰骋诗情。

通过“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报道,我们看到,秦汉时期,重庆地区即有《巴人歌》等歌谣流传;唐宋时期,由于巴蜀与外界的沟通日益密切,三峡不仅成为交通要道,也成为一条著名的诗歌走廊,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范成大、苏轼、黄庭坚、陆游等诗人穿梭于峡江,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不乏千古名篇,这是重庆古诗最为辉煌的时期。南宋以降至元明清,重庆区位更加凸显,人文教化日渐普及,除了大量外地诗人在此留下作品外,还涌现了更多的本地诗人,创作了难以计数的诗作。特别是清代,巴蜀诗人已居创作主流。《思君下渝州》一书搜集的巴蜀诗人作品,应该只是其中一部分。

山水即诗,诗即山水。我们在书中看到有关重庆的古诗,基本与这方山水有关。评选出的“重庆最美十大古诗”,全是摹山范水的佳作。这只能说明,重庆江山的本质是诗性的,必须以诗来呈现。

但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巴山渝水的诗意审美,眼里只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霓虹灯火,只有美女、火锅、麻将。在奉节,杜甫草堂曾湮没在荆棘丛中;在巫山,高唐观只剩下立在修车场的一块石碑;在主城,“海棠烟雨”已变成一片密密麻麻的楼宇,“莺花渡”成了黄花园大桥下一个荒滩……当然,这不是一座城市的错,是我们心里缺少诗与岁月的映照。

合上书卷,抬眼望去,依然苍山绵延,大江奔流。这座山水城市给了我们太多的恩典,太多的诗意,我们当好好珍惜,细心守护。(简云斌)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