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让国宝“活”起来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2-08 03:05:24 | 记者:张燕 | 编辑:李平

最近,大型文化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首播。该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热议,不仅在豆瓣等网站获得9.3的高评分,而且在社交平台圈粉无数。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到底凭借什么火了呢?

过去,文物是遥远的、神圣的、冰冷的,而《国家宝藏》把文物跟人、跟人的生活建立起了紧密联系,让国宝“活”了起来。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了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和各种釉彩大瓶,由明星“护宝人”讲述国宝们的前世今生,并与观众分享他们与这些珍宝的故事。通过增强文物的故事性,让观众了解到祖先留给了我们什么,而我们又应该把什么传承下去。这一节目设计,让《国家宝藏》充满了人文关怀,有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

《国家宝藏》的另一种人文关怀是对年轻人的“关照”。青年是时代的先锋,是未来的希望,是民族的脊梁。只有他们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提高能力的养分,建立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宝藏》节目注重用户导向,与时俱进创新节目形式,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物知识,通过小剧场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话语表达的方式更加有趣生动,语态更加年轻活泼,让国宝在年轻人心中鲜活起来。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文物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它能唤醒民族根脉中的文化自信,指引我们找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国家宝藏》节目宣传片里有一句台词,“守护历史、选择未来”。观众们透过节目忆起历史沧桑,触摸岁月留痕,守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文物不再是尘封的旧物,而是能够通过传承影响当下与未来的瑰宝。或许,大家会觉得传承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它其实就是靠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身体力行做出来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宝藏》播出以后,会有越多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去感受我们数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自信。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