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要闻 > 正文
姚鸿洲:梦想造“通达九州”的轨道车辆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10-12 03:07:25 | 记者:罗静雯 | 编辑:王俭林

姚鸿洲在工作现场。(受访者供图)

年底,重庆轨道10号线有望实现开通试营运目标,成为打通南北向交通的又一干道。

为了尽快实现这个广大市民翘首以盼的目标,作为10号线轨道车辆制造项目的主导者,党的十九大代表、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姚鸿洲长期泡在车间和办公室。在即将赴京参会的前一周,他仍然保持着每天加班一小时的习惯。

“车辆制造的工艺技术精度要求非常高,我们要随时和车间保持沟通。”10月10日,姚鸿洲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研发大马力山地轨道车型

说起即将投入运营的10号线,姚鸿洲一脸自豪——这是重庆首次在标准A/B型车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山地新车型,简称As型车。As型车更加适应重庆山地城市坡道大、转弯半径小、车站埋深大等实际条件,爬坡能力最大能达到50‰,大大超过之前的30‰。而且车辆的小曲线通过能力好,厢体内空更高更舒适,运载量也将进一步提升。

轨道车辆性能的每一点改善,都包含着姚鸿洲和技术团队的心血和汗水。从2011年担任轨道车辆技术主管至今,他先后牵头完成了重庆市轨道交通3号线及其延长线、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重庆市轨道交通6号线及其支线和二期工程、成都地铁3号线、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重庆市轨道交通10号线等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组织并参与编制和升级的工艺文件、工艺图表、工艺方案和工艺流程共计500余项,设计改造工装80余项,编制和升级公司制度60余项,制定企业标准20余项,连续9年实现安全事故零记录。

“全能达人”获8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同事眼中,姚鸿州是个不折不扣的“全能达人”,善观察、爱琢磨,最终总能拿出让人佩服的成果。

到重庆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工作后,姚鸿洲发现地铁车辆司机室一直采用手工布线方式。每个司机室需要布置几千根连接线,手工布线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失误。

姚鸿洲向企业申请了“布线模板设计”课题,从此一头扎在司机室里,认真研究几千根接线的手工布置规则,并逐一进行现场分析,常常半夜才回宿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验,姚鸿洲在2011年成功发明了“司机室下线模板”。有了这个小小的模板,整个车辆装配进度较之前周期缩短了5天,平均每年为公司累计节约线缆和人力成本近244万元,这一成果成功申请到国家专利。

2010年以来,姚鸿洲累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其中第一发明人5项。这些在世界轻轨车辆领域领先的创新技术,为公司代表中国轻轨战胜国际竞争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攻克难关 造“通达九州”的轨道车辆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姚鸿洲,内心却有着宏大梦想——让轨道交通覆盖更广,轨道车辆跑得更快,通达九州。

为此,他和同事们正在努力攻克“双流制”轨道车辆这一国内外轨道交通的难关。

姚鸿洲解释说,现在我们坐火车出门,都要先坐地铁或轻轨到火车站,再转乘城际间的火车到达目的地。双流制车就是要解决城市地铁、轻轨车辆如何能在城际“大铁路网”上跑的问题,如果解决了,未来我们就有望从家门口坐轨道交通直接到达千里之外的目的地。

目前,这一技术只有欧洲的个别国家掌握。而姚鸿洲团队目前已经基本攻克了技术难关,预计2018年第一辆双流制轨道车辆将正式下线。

与此同时,姚鸿洲还致力于编撰都市快线车辆的通用技术标准,对车辆的使用条件、车辆基本技术规格、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列车车地通讯、安全设施等进行统一。“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在行业领域里的话语权就更大,创新研发的前景也会更广阔。”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