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慈善就该对一块钱较真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9-01 01:12:01 | 记者:张勇 | 编辑:李平

前两天,创意公益活动“小朋友画廊”刷爆朋友圈。参与者只要捐赠一块钱,就能买下一份美妙奇异的电子画作。而这些画作的作者,是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脑瘫等病症的特殊人群。短短5小时,活动就达成了1500万筹款目标,成为了互联网公益的一个奇迹。

对这项公益活动的创意,对朋友圈里满溢的热心和慷慨,舆论普遍表达了认可。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这到底是慈善还是营销,并质问善款的去向。对此,主办方回应,资金将用来帮助特殊人群,项目后续的善款使用情况,也将进行定期公示,接受公开监督和质询。

公益活动成爆款,释放的是满满的善心和暖意。只不过,慈善不仅需要感性的情感表达,更离不开理性的监督力量。因此,我们既要为善行刷屏而感动,更要对善款的去向较真。前者是为了激发正能量,后者则是为保证慈善能在阳光下进行,确保公众善心不被辜负,能够持久释放。过往出现的慈善信任危机,有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足够透明的环境,在于缺少这种为一块钱善款较真的精神。

感动于这群特别的孩子用艺术点亮生命,感恩于公众用爱点亮特殊人群的人生。每一块钱的捐出,都是一份爱心,也是一份信任。只有公开透明的公益流程、阳光灿烂的慈善环境,才能让爱心如数抵达,才能稳固慈善信任的基石。光有慈善热情而无公开监督,爆款活动就可能异变成贪婪者牟取暴利的工具,对善心造成一次次暴击。这样,非但不能更好地输送爱心,还可能会对社会信用造成巨大的破坏。

为捐赠者点赞,也要给较真的人好评。爱心的汇集有监督的力量守望,慈善就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我们期待出现更多像“小朋友画廊”这样的公益创意,也希望公众保持“爆款式”的慈善热情,当然也要欢迎监管和监督力量的参与。让慈善在阳光下进行,对每一块钱的善款较真,公益才能真正成为扶危济困的力量,才能成就温暖人心的故事。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