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彰显山水魅力要用好城市美学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8-29 03:51:42 | 记者:张勇 | 编辑:李平

城市要有与众不同的形象和独特的气质魅力,就必须注重城市美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

前一阵,《人民日报》在头版对我市大渡口区“灰城”换上绿衣裳的蜕变故事进行了报道。报道称,大渡口区坚持绿色先行,以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为抓手,因地制宜,注重保留原有地形地貌,挖掘独特文化资源,刷新了“公园之城”这张城市名片,让人记得住乡愁。  事实上,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类似尊重巴山渝水自然禀赋、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案例,在重庆比比皆是。穿楼而过的轻轨、跨江穿梭的索道、层次立体的道路……这些特色景致让重庆也因此被誉为“天空之城”“梦幻之都”。公众的喜爱和好评,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大众审美,这恰恰是城市规划设计的趋势所向和价值选择。城市要有与众不同的形象和独特的气质魅力,就必须注重城市美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唯有如此,重庆这座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才能更好地彰显出来。

城市审美变“审丑”,极大地消解了民众幸福感。近年来,一些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仅毫无美感可言,个别甚至“惨不忍睹”。被反复开挖的“拉链马路”,被设计为地标的“奇葩建筑”……有位德国建筑师看了我国的几座城市后,发表观感说:“这种夸张造型的建筑太多,整个城市看上去就不像是社会生活的场所,而像一个狂欢会,建筑物如同成群的演员,个个都在奋力表现自己。”在规划和设计上热衷于“表演”,城市又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不能突出人这道最美的风景,美从何来?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迷失自我,往往是因为城市规划和设计者无视发展规律,生硬切割城市与过去、未来的连结,将城市规划当成任性涂鸦而造成的。如此,不仅容易破坏城市的历史文脉,还可能将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变成冰冷的建筑群。而这些规划设计乱象,是审美缺失的后果,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某种扭曲的政绩观。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习总书记一直关注的事。他曾指出:“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在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同时,必须注重防治各类“城市病”,给百姓创造一个宜居的空间。由此可见,注重城市美学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对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至关重要。

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讲科学,更要讲美学。科学的规划设计,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功能性,重庆正在积极推进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就是站在科技前沿和尊重发展规律的体现。当然,城市建设除了要把硬件搞扎实外,好的软件也不可或缺。如何尊重历史文化,如何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市井气,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内涵……这些都应该是审美的范畴,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因科学规划而便利,因美学设计而美丽,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共识。

宜居的城市,必然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必然是遵循规律、有机生长的。告别生硬和野蛮,更加注重规划设计中的人性温度和美学感染力,城市的生命力才会更加鲜活,人与城市的关系才会更加亲密。如今,山水文化已然是重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然凝结为重庆人记忆中独特的乡愁。巴山渝水的独特城市魅力要持续彰显,除了要不断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协调融合外,还要注重城市美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发掘更丰富的审美价值,滋养更深厚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气质。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