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海外游学不能沦为“到此一游”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7-08-18 02:47:17 | 记者:张燕 | 编辑:王俭林

暑假一到,“游学”就成了热门词。记者调查发现,海外游学已经达到百亿级的市场规模。但动辄数万元的游学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业内人士透露,贴上“游学”二字标签,带着学生在国外校园转一圈,有的旅游产品的价格就能涨好几倍。(据《新京报》)

孩子一朝出国,仿佛就能自动长了“万里路”的见识。这是很多花费数万元,将孩子送去游学的家长们的期待。名校情结也好,攀比心理也罢,在焦虑心态驱使下,家长们甚至愿意负担超出承受范围内的费用,哪怕多游少学。

很大程度上来说,如今的海外游学已经沦为一门时髦的生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利益链。据报道,在海外游学这一链条上,部分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配合一些游学机构,扮演推销员的角色,参与分利。此外,几乎所有游学机构都保证,可以免去学校带队老师的费用,并平摊在学生报价中。有些游学行程竟然还包含参观赌城。这些灰色利益链条的背后,既是监管的失责,也是学校教育的失守。

游学本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教学,能增长阅历,提升见识,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学习能力。但如今,海外游学更多的是打着教育的幌子,玩的却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传统旅游套路。这种脱离了教育本质的游学热,一定要降温。有关部门2014年曾出台《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对中小学学生寒暑期赴境外游学团体的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和安全责任机制等作了规定。其中特别指出,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不过,由于只是指南,这一文件只有参考性,而不具备强制性。要根治海外游学乱象,恐怕还需出台效力更强的法规文件,对游学产品开发、操作规范、市场规则等进行政策支撑和指导,并进一步明晰各部门在市场监管当中的权责。同时,从家长角度来讲,一定要理性消费,绝不能“一头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如果游学的价值和价格不匹配、游学的内涵和项目不匹配,那么,这样的虚假游学不如不要。莫让乱象丛生的海外游学市场夺走本应该属于孩子的充实暑假。

张燕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