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毓山(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歌乐山烈士群雕》
重庆长江大桥雕塑《秋》(资料图片)
1月7日,著名雕塑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叶毓山在成都因病逝世,享年82岁。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川美现任院长庞茂琨表示:“非常难过,非常遗憾。叶老是川美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是川美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叶毓山1935年6月2日出生于四川,195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历任川美雕塑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终身名誉院长,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叶毓山在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后,在数十年的艺术人生中,共创作了上百座著名雕塑作品,放置于全国各地。位于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的雕塑《春》《夏》《秋》《冬》、歌乐山烈士陵园的《歌乐山烈士群雕》都是叶毓山参与创作的作品。他创作的《独立·民主》《解放·建设》《杜甫》等作品都曾在全国的展览会上获得大奖。2015年,中国雕塑学会正式授予叶毓山“中国雕塑终身成就奖”。
庞茂琨告诉记者,川美一直坚持“以创作带动教学”的办学思路,其提出者和实践者正是当年身为院长的叶毓山。
叶毓山在任时就提倡创作要百花齐放,鼓励学生搞创作、出作品。“不论是77、78级的学生,还是后来我们上大学时,川美学生的作品都可以送去参加全国美展,从不论资排辈,这样的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在庞茂琨看来,不论是在艺术创作上,还是在对学校的管理上,叶毓山都是川美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几天前,庞茂琨还给叶毓山打过一个电话,“电话里他的思维很清晰,表达也很清楚。”
叶毓山当时还对庞茂琨感叹,现在艺术家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相信川美也会越办越好。
鼓励学生不要被雕塑的“形”拘泥
川美副院长、雕塑系主任焦兴涛表示,“叶老不仅是一位温厚的先生、一位认真的教授、一位天才的雕塑家、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把自己的人生作为艺术实践的修行者,是一位大家。”
在川美教授孙闯的记忆里,最令他难忘的,是叶毓山对于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护。
孙闯是川美雕塑系77级毕业生,他上大学时,叶毓山是川美的副院长。
“叶老不是任课老师,但我们上创作课时,他时常会走进教室来对我们进行个别的指导。”孙闯回忆说。
叶毓山创作雕塑《春》《夏》《秋》《冬》时,孙闯也参与了雕塑的放大工作。“当时,叶老就告诉我们,不要只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线条的流畅性。”
“叶老常对我们说,雕塑的‘形’是为创作者的思路服务的,创作者不应该被其拘泥和束缚。当时这么讲的老师很少,我印象很深。”毕业后,孙闯留校任教。1985年,他创作了雕塑《草原》,作品在创作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人物比例夸张,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叶毓山充分肯定了这件作品,并将其推荐参加首届教师节中国美术作品展览。
庞茂琨表示,自己当年的油画《苹果熟了》刚刚创作出来时,叶老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
一个月前还给书店寄图书
“一个月前,我还收到叶老亲笔签名后寄给书店的《丰碑永铸 浩气长存——叶毓山红军长征主题雕塑作品集》。这一年多来,他一直在陆续给书店寄一些书籍和文献资料。”喜玛拉雅艺术书店创始人、青年雕塑家刘景活说。
2015年6月,叶毓山给刘景活打了一个电话,说要将自己的创作资料、作品集捐给喜玛拉雅书店。
电话里,叶毓山对刘景活说:“小刘啊,你知道,叶老师爱学生。”这句话令刘景活一直记忆犹新。
随后,刘景活专门到成都去取这批资料。叶毓山还跟他回忆了自己当年在川美当院长时的情形。
过去,川美的图书馆有国外的精美画册,一周开放两次,有的学生太喜欢画册中的作品,就用小刀把那页裁下来带走。对这样的情况,叶毓山一般不处理。对于情形特别严重的,他会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批评一番。他认为,虽然学生的做法不可取,但这也是爱书的表现。
叶毓山希望学生们都有机会看到有营养的书籍,所以,2015年之后,他就一直陆续给喜玛拉雅艺术书店寄图书、画册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