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主持:侯金亮
城市高楼越来越密,街道越来越宽。然而有些城市生活却并未因此而变得更美好,相反有时还变得越来越喧嚣,越来越浮躁。平常车流中的喧闹、节日里街上的狂欢,让城市渐渐失去应有的静气。
本期微访谈,我们约请了3位市民,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守住城市的静气”。
■你是如何理解静气的?对一个城市来说,有静气意味着什么?
李必军(公务员):我觉得静气就是内敛有活力,宁静而致远,是一种境界和高度。对一个城市来说,有静气就意味着有城市品位、有发展内涵、有文化底蕴,有盎然生机。
黄毅(高校教师):静气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与沉静。城市的静气,就是蕴藉在繁荣之中的沉稳。因此,静气是一座城市自信的表现。
张瑞瑾(大学生):我觉得静气是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心态,它能够让人在喧闹中保持内心的安定平和。如果一个城市有静气的话,个人处于这个城市会不觉浮躁,不感喧嚣的,自己犹如静湖之鱼,悠然自得。
■你理想中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李必军(公务员):我理想中的城市应该是既有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和现代气息,同时,又有着和谐安宁,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气质和人文公共空间。
黄毅(高校教师):我理想中的城市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找到心灵的归属。
张瑞瑾(大学生):就像那句广告词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理想中的城市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环境优美,幸福感强,有自己的归属感,生活越来越美好。
■当前,很多地方在热捧“标志性建筑”“超现实主义大楼”等,各种年节也异变成了狂欢节。你是怎么看的?
李必军(公务员):一个地方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这个本无可厚非,但过于热捧就不正常了,这样会劳民伤财。把年节变成狂欢节会把城市弄得很喧嚣,不利于涵养城市静气。
黄毅(高校教师):不论是热捧“高大上”的建筑还是把节日异化成狂欢节,都是让一个城市浮躁的重要原因,都是值得反思的。
■建筑学家沙里宁曾经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个人与城市的关系?
李必军(公务员):我觉得个人与城市静气是相辅相成。一个城市,市民的整体精神风貌,塑造并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性格。城市静气又可以培育和引导市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黄毅(高校教师):城市和人肯定是相互作用的,不过就个体来讲,守住自我的沉静比依赖环境的变化要更有意义些。
张瑞瑾(大学生):静气,是城市个人生活的一种大氛围、每个人受这种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自己行为举止表现出来。同时,个人也是城市静气的创造者和延续者。
■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远离喧嚣,涵养静气,具体该做些什么?
李必军(公务员):应该低调务实、少说多干,努力营造沉心静气干事创业的氛围。让远离喧嚣、涵养静气成为习惯和自觉。其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打造和谐安宁的社会治安环境,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远离喧嚣,涵养静气成为生活方式。
黄毅(高校教师):我感觉最近深圳、青岛引进多家国内一流大学以及重庆南岸区引进多家书店都是涵养城市静气的极佳案例。
张瑞瑾(大学生):首先我觉得还是要提升整个城市的市民素养,以及对城市的自我认同感。其次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和市民满意度。再者,还需要政府和每一个个体共同行动,达成共识,携手共创城市文化,涵养城市静气。
下期话题预告:我的新年期待